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中國很早開始出現成規模干環保的地方,應該是江蘇南部無錫宜興、常州一代,一些小老板開始注冊開辦環保公司。
那會很多現在的干環保的8090后小朋友還沒出生,一轉眼,環保產業從萌芽到壯大,已經經歷接近40年。
在當前形勢下,環保產業按理說應該是一片大好,但如今非但一些上市公司股價不好,一些中小公司應收款擠壓嚴重,眼看著要成為呆賬爛賬,銀行過去是爭著給環保公司貸款的,現在銀行及投資機構看到環保公司就撒腿就跑。
一個月前,在廣州的一個小規模私董會上,有19位公司的負責人在場,其中14家環保公司,2家園林公司,3家建筑公司。在場的雖然都是董事長、CEO級別的管理者,但和兩年前不同的是,雄心不在壯志難酬。
經歷了過去十年連奔帶跑的撕裂式發展《新關注的用戶可以先閱讀:野蠻十年的結束》,如今大家開始謀求收縮過冬,環保產業的發展即將進入下半場,現在是中場調整階段。
但冬天并非全是絕望,越是冬天越要看清趨勢。
01
政策趨勢
大監管格局形成,開啟深耕時代
歷經環保“政策元年”的2015年,環保產業井噴式發展的2016年,環保“十三五”關鍵節點的2017年,環保行業巨變發展的2018年。
國內的環保產業已經邁入2019年,縱觀環保產業的發展,2019無疑是一個全新的局面,水土固廢氣的大監管格局已形成。
新的格局下,環保產業已從政策播種時代進入到整體的政策深耕時代。
在政策深耕時代,三個維度的發力將對環保產業的發展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1.政策的時間維度:大限將至倒逼產業提速
過去4年,環保行業涉及水、土、氣、固廢處理政策法規雖然來的有些遲,但終究還是到位了。
2.政策的實施力度:環保督察
種子撒下去了,能不能有所收獲,有多大的收獲,后面還要看澆水施肥和護養的功夫。
所以,從政策層面看,接下來的必然是要在環保政策法規的執行上下功夫,而且這將是生態環境部2019起首要的工作。
2019年開始,以生態環境部為主導牽頭的環保督察將會做大大小企業全覆蓋,民企和央企也會做到一視同仁。
隨著環保相關法律法規的就位,涉及環保的處罰,包括罰款與刑事責任,將會得到很大落實。
3.政策的持久性:督查的常態化
2018年,環保部更名為生態環境部,這名字變化的背后是職能與態度的變化。
地方的環保局也在逐步升級為生態環境局,新的機構將會承擔起常態化的環保督察任務。
去年年底和一位在南通做記者朋友聊天,他告訴我現在政府對環保的態度真變化真的好大,我問題何以見得?他說他們報社內部得到的一個關于2018年全年的南通市環保舉報案件受理率的數據,這個數據是2017的5倍,是2016年16倍。
不僅是案件受理數據上有驚人的提升,處理的效率也提升明顯,很多企業被舉報后,確實被查處甚至還上了報紙,而這都是因為一個普通公民的舉報,這在以前是很難想象的。
現在的環保督察不是一陣風式運動,而是化為了各個地方生態環境局日常的核心的工作。
02
市場趨勢
天下大亂,形勢大好
深耕存量,擁抱增量
都在談寒冬,但到底什么才是寒冬?環保行業的寒冬意味著什么?
其實真沒必要過分的渲染冬天的氣氛,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作為行業的從業者也不用過分焦慮。我們要做是思考自己所處領域的機會。
只要真實的用戶需求還在,行業就是春天。
即便是寒冬,環保行業仍然存在旺盛的需求:
領域一
環境監測
縱觀世界各國的環保發展史,環保都會經歷一個從工程向服務過度的進程。
環境監測作為環保治理產業鏈里關鍵的一個環節,通常情況下會缺席環保行業的上半場的發展,但絕不會缺席環保行業下半場的發展。
作為掌握智慧環保數據端的環境監測企業,在未來的智慧環保的發展過程中具備了先天優勢,能夠逐漸實現從設備商到系統集成商,再到平臺運營服務商的轉變。
所以,從環保全局的角度來看,環境監測將會是環保行業數據化迭代的牽頭部隊。
環境監測領域很大程度上就是環保行業的大數據。
對于公司而言,抓住了環境監測這枚未來的棋子,就相當于給自己的公司的戰略加了一個智能雷達。只有配備了雷達的公司才能實現首先時間的高效布局和打擊。
而競爭對手將會面臨來自你的不公平競爭,因為你是上帝視角。
領域二
危廢處理
危廢將會是2019年環保行業,營利性非常好的一個細分領域。
從行業發展來看,大多數產廢企業危廢產量有限,但由于危廢處理成本較高,再加上過去監管缺失,隱藏、傾倒、丟棄相對容易,瞞報、漏報現象嚴重,導致危廢處理需求得不到有效釋放。
所以政策一直是危廢需求的那道閘門,一旦閘門打開,危廢的時代就會到來。
清晰的商業模式,巨大的需求缺口,而且隨著政策的監管驅動,這個需求逐步釋放。
目前我國每年危廢產量8000萬噸左右,遠大于公布的4000萬噸。
同時環保督察力度、政府監管力度持續加強,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企業盈利能力提升,支付意愿變強,在此背景下,危廢處理需求也將加速釋放。
推薦閱讀:《雅樂居的危廢布局》
領域三
垃圾焚燒
2017年7月發布的《“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指出,至2020年末,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的處理能力要達到59.14萬噸/日。
這些硬性目標的確定,更是進一步掀起了“十三五”時期垃圾焚燒市場新一輪的釋放。
過去2年,垃圾焚燒行業的發展節奏可以用“大干快上”來形容。
特別是2018年垃圾焚燒領域的高速發展,這與當下整個環保行業大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很多水務公司在做收縮戰線的時候,垃圾焚燒公司正在忙著擴建。
為何垃圾焚燒就敢逆市操作?
底層邏輯還是商業模式清晰,雖然是重資產運營,但盈利穩定,建成一個項目對公司來講就是一顆長壽的搖錢樹,誰不愿多建幾個呢?
推薦閱讀:《綠色動力的垃圾焚燒之路》
領域四
工業廢水
“水十條”首要個任務,就是要“狠抓工業污染防治”。
經過多年的發展,治理工業環保的技術層面瓶頸早已突破。對于環保行業來說,早已到了只欠東風的地步。我們可以看到國內很多企業的治理效果甚至已經超過了國際標準(很多時候國標也是超過國際標準的)。
對于工業廢水領域而言,技術與管理是關鍵的要素,高性價比的技術解決方案與高水平的管理服務將成為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并購收購及資本融合,提高產業集中度,可以快速的提升綜合服務水平與能力。
目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環保行業出現大規模并購,特別是被并購的技術型公司越來越多,這些并購都是在提前布局正在形成的工業環保風口。
水務行業的上半場看市政,下半場看工業。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工業廢水的商業模式是非常清晰的,用戶兜里不缺鈔票,就看你有沒有真功夫了。
推薦閱讀:《萬億級工業環保,遲到十年的實力派競技場》
領域五
流域治理領域
流域治理是環保中空間很大的子領域,大到沒人能吃下獨食。
水十條明確提出,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要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要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
流域治理具有系統性強,單體項目投資金額大等特點,要以環境質量的整體改善為基礎,因此相比黑臭水體治理較慢。
隨著生活污水處理率、垃圾處理率的快速提升,以及其他各類點源污染得到某些程度控制,流域治理已被明確提上日程。
預計到2020年流域治理市場空間超過20000億元。未來三年將是流域治理空間很大,釋放為迅速的時期。
推薦閱讀:《三峽的超級大局》
領域六
農村污染治理
中國環保行業的發展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國城市化的發展一個側面的縮影。
過去20年,國內的城市化速度非常快,我們的感知也非常強,城里人變多了。但即便如此的巨變,中國城市化才剛剛走到一半,未來的空間還非常大。
城市化對房地產行業的刺激是及時的,這個不用多說,大家都感受的到。但城市化對環保行業的刺激是會又些延遲的,這就是業內經常談的城市規劃的落后與不科學。
城市化對環保行業釋放的紅利會延遲但肯定不會缺席,現在甚至出現了加速,我們能看到不僅僅是大城市,很多城鄉結合的地方也已經開始重視污水處理的問題。
未來的城市化將從土地主導、房地產拉動的城市化,逐漸變成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同時,中國會更強調城鄉的一體化,鄉村振興會帶來更多的投資的機遇。
這里面會釋放出量級遠超城市的環保投資機會,農村污染治理領域是一個大風口。
03
資金趨勢
認清現實,遵循裸奔時代的生存法則
資金和環保行業的故事,戲劇性太強了。
環保的政策元年是2015年,可氣的是,正當2015年環保行業開始抬頭的時候,國內經濟的增長開始放緩,所以環保行業產業化水平慢和低的原因也在此。
有一種我苦苦等你十年,卻換來一面之緣擦肩而過的感覺。
資金的故事在2019還將繼續,在這種裸奔時代,三點現實是大家需要認清的:
1.我們身處一個什么樣的局中:大環境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過去40年我們去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奇跡締造的背后也有一些需要補課的地方。
經濟高速發展,一路下來,沒有正兒八經地調整過,積壓到現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系統出現了乏力,杠桿也到了一個相對較高的位置。
但這么高的杠桿率是不可能一兩年能降下來的。2018年,大家覺得很痛,但去杠桿的工作我們才做了一點點。
如果杠桿不降下來,新一輪的增長是不會到來的。就像一個人背著重物在道路上跑,它跑不快,必須要把這個負擔放下。
所以未來大環境的趨勢,就是放下負擔,逐步降低杠桿,這是時間具體是多長不清楚,但肯定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
2.我們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政府對環保支付能力的問題
投資人經常會說,環保行業較為核心的問題是商業模式的欠缺。
所謂的商業模式的欠缺,在環保行業就是誰付錢的問題。
對于當下在行業里業務量占比較大的市政環保板塊來講,其付費主體政府,也就是各個地方的政府城投平臺的基建投資及后續維護財政支出。
而如今政 府負債率高達2 6 0%,這也就是大家平時所談的地方政 府的債 務危 機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高的債務率,才出現了去年的去杠桿政策,經濟要想持續穩定的運行,負債是必須要降下來的。
更直白點來講,就是2008年4 萬億投資的刺激效應釋放的差不多了,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降低債務與產能過剩的制造業的轉型。
如此一來,政策的開支必然會變得緊縮,作為燒錢大戶的環保項目自然會受到影響。
3.我們能怎么辦:環保企業的經營資金
過去5年,環保行業的發展雖然沒能趕上4萬億那波高潮,但也有大批資本進入到行業。
但資本進入環保產業并不是雪中送炭,主要的動機是要收割環保政策密集出臺所釋放的紅利。
當紅利消失,政府的錢袋子收緊的時候,環保行業自然會進入到裸奔的時代。沒有政府資金的持續注入,社會資本也就不會把錢投到或者留在環保公司里。
這也就是我們去年看到的,很多上市環保公司出現了大股東清倉式減持的情況,這種情況會持續到今年,現在仍然在發生,現在上市不久的鵬瑤環保也遭遇類似尷尬。
錢這么緊,那是不是要考慮轉型呢?
這是當下很多企業的戰略抉擇:重資產是不是要向輕資產轉型?
很多人認為輕資產運營的風險要小于重資產,認為輕資產代表更先進的商業模式。
所以很多重資產公司開始焦慮,其實這個問題不能一刀切來對輕資產和重資產公司做優劣定性。資產輕重是由業務類型決定的,有些行業天生就是重資產行業,比如水務工程、垃圾焚燒發電等業務。
對于環保企業來說,在這個時候能做的是什么?
降低自己的杠桿率,堅決控制債務,有點閑錢趕緊把銀行貸款還了,守好自己的現金流,過好冬天。
以往博弈性、高成長投資邏輯在2019年難以復制。在經濟下行之后,現金是企業的生命線,守住自己的生命線!
任何行業的調整階段,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現金為王。
誰能接到好實施好回款的項目誰就是爺,誰亂投資亂接項目消化不良可能就會面臨生存困難的境地。